摘要
职位数量: 1
招聘人数: 若干
学历要求: 博士研究生及以上
报名结束
截止日期: 2024-08-31
工作地点: 深圳
公告详情
课题组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聚集体科学实验室于2021年3月正式建组成立,团队带头人为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先后筹建成立深圳市分子聚集体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深圳市分子聚集体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以及广东省高等学校聚集体科学基础研究卓越中心等平台。实验室立足于分子聚集体科学领域的基础前沿科学问题和应用科学问题,以“分子聚集体材料及聚集动态过程”以及“聚集体材料功能及技术应用”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切入点,致力于打造分子聚集体科学的全球性学术研究高地和技术转化中心,逐步形成集先进分子聚集体功能材料基础研究、应用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研究平台。
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批博士后流动站正式设立。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目前拥有教师30余人,其中全职院士7人,于2023年5月跻身ESI前1%学科行列。
因课题组科研项目以及团队发展需要,现对国内外公开招聘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
课题组招聘方向及人数
招聘方向:有机合成、有机光电材料、生物医学材料、高分子化学、超分子化学、分析化学或光物理方向
招聘人数:若干
职位说明
招聘要求
1. 已取得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或接近完成博士学位,且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的人员,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单位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 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站时间一般为2年;
3. 发表过高水平SCI英文论文,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4. 性格开朗,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科学态度,能胜任岗位的工作要求。
工作职责
1. 与合作导师共同承担重要的科研课题,完成博士后入站期间的科研任务;
2. 博士后在站期间,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根据所从事的项目研究内容,双方商议拟定。
待遇条件
1. 博士后综合年薪35万,含省市对符合条件的在站博士后发放每人每年税前21万元的生活补助,两年总额不超过42万元;
2. 大学提供每人每年5万元的博士后校级津贴,总额不超过10万元;
3. 出站后留深工作且与本市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合同的,可申请深圳市博士后留深来深科研资助共30万元;
4. 符合广东省海外博士后人才支持项目者,可申请两年在站补贴,税前共60万元,出站留粤补贴三年共税前40万元;与省市博士后在站生活补助不重复享受;
5. 推荐符合条件者申请各类博士后人才项目;支持申请独立的博士后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享受大学相关科研项目奖励;
6. 若博士后资助政策有所调整,以最新的文件规定为准。
申请程序
1. 请准备好完整的中、英文简历与职位申请表(见附件)、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近5年代表性成果及简短的拟开展工作设想等电子文档、以及两名推荐人的联系信息,发送至邮箱:zhaozheng@cuhk.edu.cn, zijieqiu@cuhk.edu.cn, zhangjianquan@cuhk.edu.cn【快捷投递:点击下方“立即投递/投递简历”,即刻进行职位报名】
2. 初审合格者将被通知面试,面试请准备如下材料给专家组审核:
a. 个人简历
b. 学位证明复印件
c. 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近5年代表性成果复印件
d. 专家推荐信
合作导师简介
唐本忠,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Fellow”、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曾任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带头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和德国威利出版社(Wiley)联合期刊Aggregate主编、《中国科学:化学》副主编。在国内外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他引17万余次,h指数为183。在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500余场,已获授权中、美、日等国发明专利50余件。2001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AIE的概念并阐述了该现象的机理,创制了一系列具有原始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光新材料,开发了它们在光电器件,化学检测和生物传感等领域的高技术应用,开创了一个中国科学家引领、国外科学家跟进的新研究领域。作为AIE概念的提出者和研究的引领者,于2014-2019年连续入选化学和材料双领域高被引用科学家。唐本忠教授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Nano Today Award (2021), Biomaterials全球影响力大奖(2023),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第27届夸瑞兹密国际科学奖(2014),美国化学会高分子学术报告奖(201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2007),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7)和爱思唯尔出版社冯新德聚合物奖(2007)等。目前,唐本忠院士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近500人,有200余人活跃在大学科研领域,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长jiang学者1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等四青人才29人。
赵征,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兼职助理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海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青年学者、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C类人才、深圳市分子聚集体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港中文深圳附属第二医院AIE临床转化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精准检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新锐科学家、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新锐科学家、Chem Commun新锐科学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首届中国化学会朱道本有机固体青年创新奖。2014年0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并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01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09月加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授并开展独立研究工作。2021年3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前研究方向为新型聚集体功能材料、有机光敏剂、近红外二区光学材料的生物医学医用等。截至目前已在Nat. Commun., Mat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期刊公开发表SCI收录文章100余篇,引用9000余次,H-index: 52。包含13篇ESI高被引论文。目前兼任科学出版社聚集诱导发光丛书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青年编委,Aggregate期刊青年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集成技术青年编委、Smart Molecules期刊青年编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客座编辑,Biomaterials期刊客座编辑等,Next Materials期刊客座编辑,作为共同主编编辑出版英国皇家化学会高分子专著一本。
丘子杰,目前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青年学者,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项目主任,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团队核心成员(共3人),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C类人才,德国洪堡学者(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兼任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MPIP)客座研究员。于2014年以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身份,获得复旦大学化学学士学位。2014年-2018年获得香港特別行政区政府奖学金(HKPFS)资助,于2018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化学专业),师从唐本忠院士。随后加入MPIP的Klaus Müllen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2020年4月晋升为项目负责人。目前,目前共发表论文70余篇,总引用超过3300次,撰写Springer、John Wiley & Sons、科学出版社专著章节3章,获授权中国专利3项、美国专利3项,主持国自然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面上项目等6项。近年来,在环太平洋学会国际化学大会(Pacifichem)、美国材料研究协会年会(MRS Meeting)、中国材料大会等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几十场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获2023年美国材料研究协会年会的早期职业生涯奖(Early Career Award),入选斯坦福大学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Aggregate和National Science Open期刊青年编委,Mater. Chem. Front.和Chem. Comm. 期刊新锐科学家,同时担任中国材料大会∙聚集体材料青年论坛的分会主席之一。研究兴趣为聚集诱导发光和手性有机光电磁功能材料的精确合成,及其在光电器件、智能传感、能源等方向的应用。
张健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鹏城孔雀计划特聘岗C类人才,校长青年学者;2015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以及竺可桢学院工程教育高级班;2019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随后于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健全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光伏及发光方向)、材料聚集态结构以及电子过程、有机光电器件及生物医药应用等。迄今在化学/材料/能源领域期刊累计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Nat. Energy,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Joule,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等国际顶尖期刊,被引近7000次,h因子为42;其中13篇论文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文章单篇最高引用超过800次;获美国专利授权1项;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纳米科学与技术)。
更多招聘机会,扫码关注医聘猫公众号,专属求职顾问推荐工作机会